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又称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传播性疾病,是我国三大性传播疾病之一,人体受感染后,螺旋体很快播散到全身,几乎可侵犯全身各组织与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较长,且时隐时显。那么,如何更好识别它、检测它、了解它呢?本文将介绍TP的相关知识,内容仅供参考。1. 梅毒螺旋体(TP)病原学
①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又称苍白密螺旋体,属苍白螺旋体的苍白亚种,菌体细长,5-15×0.1-0.2um,形似细密的弹簧,螺旋弯曲规则,平均8-14个螺旋,两端尖直。梅毒螺旋体有生活发育周期,分为颗粒期、球形体期及螺旋体期,平均约30小时增殖一代,发育周期与所致疾病周期、隐伏发作及慢性病程有关。电镜下显示梅毒螺旋体结构复杂,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主要由蛋白质、糖及类脂组成)、轴丝(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圆柱形菌体(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及胞浆内容物),一般染料不易着色。在光镜暗视野下,人们仅能看到梅毒螺旋体的折光性,其活动较强。
②苍白螺旋体的两种基因菌株,arp型(acidic repeat protein)和tpr型(treponema pallidum repeat),此后又发现了rpsA型和tpo548型这两种新的基因型。基因分型对于确定梅毒的多样性、梅毒的流行病学及梅毒的复发与再感染有重要意义。
③梅毒螺旋体最适合的温度为37度,离开体内很快死亡,煮沸(41℃中1h死亡,48℃仅30min即失去感染力,100℃立即死亡)、干燥(离体干燥1-2h死亡)、肥皂水及一般的消毒剂(1-2%石炭酸中数分钟死亡)很容易将其杀死,对青霉素、四环素、砷剂等敏感。对寒冷抵抗力大,在0℃时,可生活48h(如将梅毒皮损标本置于冰箱内,1周后仍可感染人体致病)。在低温(零下78℃)保存数年,仍可保持其形态、活动性及毒力。在封存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组织液中可生活大约10h。
④感染人体后诱导产生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sAb)及非螺旋体特异性抗体(nTsAb)。一般感染梅毒螺旋体2-4周后,机体首先产生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出现早、消失迟,无论治疗与否,即使患者在治愈后仍可检测出特异性抗体,甚至大多数患者维持终身阳性。5-7周后机体产生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其滴度随着疾病的进展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并可转为阴性。因此,在梅毒感染的早期或后期,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
2. 梅毒螺旋体(TP)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是传染源,感染梅毒的人的皮损及其分泌物、血液中含有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的头2年最具传染性,而在4年后性传播的传染性大为下降。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早期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危险性很大。感染后,既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又可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
2.2 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
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95%以上的梅毒感染都是由于性接触传播导致。性行为时与感染者的皮肤、黏膜损害处的渗出物直接接触就可能导致感染。另外,与梅毒患者发生性行为,即使戴上安全套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梅毒螺旋体非常小,只有 5-15×0.1-0.2um,约10000个螺旋体才有一根头发丝那么粗,所以避孕套微小的破损,梅毒螺旋体都会从中溜进去。
②母婴传播:
妊娠4个月后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孕妇传给婴儿,或在分娩的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擦伤而感染。孕妇在怀孕过程中按时产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感染梅毒螺旋体,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避免发生母婴传播。
③血液传播:
常见于静脉注射吸毒人群,通过与梅毒患者共用注射器注射药物导致传播。另外,如果献血方是梅毒患者,那么输入他的血液就会感染梅毒螺旋体。
④间接接触传播(破溃皮肤接触到梅毒螺旋体):
是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沾染有梅毒螺旋体的物品从而引发接触感染,如接触带有梅毒螺旋体的衣物、用具或与梅毒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哺乳)等被感染,因为病毒在潮湿的器具或湿毛巾中,依然可生存数小时。
⑤医源性传播:
医疗操作所用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手术器械、以及刺破皮肤或黏膜的其它医疗器械,造成病人之间、医患之间的传播。医源性传播另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人工授精和器官移植等。
2.3 易感人群:
皮肤或黏膜有损伤的人群,即使是一种肉眼难以查见、感觉极其轻微的损伤,也能成为梅毒螺旋体入侵机体的门户。
3. 梅毒螺旋体(TP)致病机制
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通过鞭毛活动旋转附着于各层细胞,最后对组织侵犯,肿胀的小动脉及其增殖的血管阻断了或减少感染局部的血供,可能形成一期梅毒硬下疳和溃疡。机体对其产生抗体,于6天后可以在血液中监测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此时梅毒螺旋体达到高峰,随后5天内部分梅毒螺旋体被清除,硬下疳消退,部分梅毒螺旋体处于休眠期,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还会发病。
4. 梅毒螺旋体(TP)临床及病理表现与分期
4.1 获得性梅毒:
①一期梅毒(硬下疳):
⑴临床表现:感染后3周左右出现无痛性皮损,潜伏2-4周,初为粟粒大小,后为1-2cm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
⑵病理表现:螺旋体附着在淋巴管、毛细血管、静脉壁及糜烂边缘,早期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继而形成血栓或阻塞性淋巴管炎,晚期有纤维性变(慢慢变硬)。
⑶相关检查:
a)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镀银染色检查或核酸扩增试验:硬下疳损害刮取渗液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或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核酸阳性。
b)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6周,该试验可为阴性,应于感染6周后复查。
c)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4周,该试验亦可为阴性,应于感染4周后复查。
②二期梅毒(梅毒疹):
⑴临床表现:感染后3个月,可有发热、乏力,主要表现为全是皮肤、黏膜梅毒疹。任何皮肤都可以损害,以掌跖部铜红色、脱屑性皮疹或外阴、肛周湿丘疹或扁平湿疣为特征。(一期、二期梅毒若不治疗,皮损可以自行消退,进入潜伏状态)。
⑵病理表现:斑疹梅毒,毛细血管及表浅的血管显著扩张,丘疹期范围逐渐增大。
⑶相关检查:
a)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镀银染色检查或核酸扩增试验:二期梅毒皮损如扁平湿疣、湿丘疹及黏膜斑,其刮取渗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或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核酸阳性。
b)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c)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③三期梅毒(晚期梅毒):
⑴临床表现:感染2年后,波及全身,如:眼梅毒(视力损害、视力进行性减退等)、神经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脊膜梅毒、脑膜血管梅毒、脑实质梅毒和树胶样肿性梅毒5种类型)、心血管梅毒(罕见,升主动脉受累多见)。
⑵病理表现:血管变化更加显著,动静脉内膜炎症及巨细胞浸润更为突出。
⑶相关检查:
a)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b)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c)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10×106/L,蛋白量>500mg/L,且无其他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脑脊液VDRL/RPR/TRUST试验或FTA-ABS/TPPA/TPHA试验阳性。
d)组织病理检查:有三期梅毒的组织病理变化。
4.2 先天性(胎传)梅毒:
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引起胎儿全身性感染。
①早期先天性梅毒:一般在2岁内发病,表现为发育不良,皮损为红斑、丘疹、扁平湿疣、水疱—大疱等。
②晚期先天性梅毒:一般在2岁以后发病,表现为炎症性损害(如: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鼻或腭树胶肿、胫骨骨膜炎等)。
③相关检查:
a)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镀银染色检查或核酸扩增试验:
在早期胎传梅毒儿的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中可查到梅毒螺旋体,或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核酸阳性。
b)梅毒血清学试验:
⑴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
⑵出生时不能诊断胎传梅毒的儿童,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⑶在18月龄前不能诊断胎传梅毒的儿童,18月龄后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仍阳性。
4.3 隐性梅毒(潜伏梅毒)
在过去2年内有明确的高危性行为或2年前无高危性行为史,隐性梅毒一般无明显异常的临床表现。其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有条件时可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排除无症状神经梅毒。
5. 梅毒螺旋体(TP)相关实验室检查
5.1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取病灶组织渗出物、淋巴结穿刺液或组织研磨液,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典型的梅毒螺旋体呈白色发光,其螺旋较密而均匀,运动规律且运动性较强,观察其运动形式有助于与其他螺旋体相鉴别。见到梅毒螺旋体,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有确诊梅毒的价值。未检出螺旋体不能排除梅毒的诊断。
5.2 镀银染色检查
梅毒螺旋体具有亲银性,可被银溶液染成棕黑色,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梅毒螺旋体染成棕褐色。
5.3 血清学检查
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4-10周,一方面对感染损伤的局部组织及TP表面释放的心磷脂类物质发生免疫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心磷脂类抗体(反应素);另一方面对TP的外膜脂蛋白、外膜鞘蛋白等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根据检测所用抗原不同,梅毒血清学试验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又称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另一类为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又称梅毒特异性抗体试验)。
5.3.1 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
⑴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RPR):
①本试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结果为阳性时,若临床表现符合梅毒,可初步诊断。用于梅毒的筛选诊断、疗效判断、判断复发及再感染。
②【假阴性】常见于一期梅毒硬下疳出现后的2-3周内、感染梅毒立即治疗、晚期梅毒或二期梅毒的前带现象。
③【假阳性】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肝硬化、麻风、海洛因成瘾者、少数孕妇及老人。临床标本采集或保存不当(如溶血或污染)、检测系统和方法学的检测性能差异、实验室操作等因素。
④约90%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病例的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在1:4以下,高滴度(一般在1:64以下)的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受检者常伴有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⑤老年人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退化,基础疾病增多,如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感染、脑梗死等,这些疾病可能使机体释放诱导产生抗类脂抗体或抗TP抗体的交叉抗原,容易干扰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⑵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VDRL)
⑶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nheated serum reagin test,USR)
⑷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
①TURST 法所用的抗原为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混合物,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反应素,约6周后可检出,对早期梅毒辅助诊断能力差,但其滴度变化与梅毒治疗情况呈正相关,即随着梅毒的治愈,抗体滴度下降,因此适合用于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随访和复发的辅助诊断,对病情的评估有重要的作为。
②此法操作较为简便,结果容易判读,但是影响因素比较多,磷脂在生物界广泛分布,存在于细胞线粒体表面,非梅毒性疾病可产生类脂体抗体与磷脂抗原反应产生梅毒血清生物学假阳性。
③由于感染梅毒后其反应素的出现晚于特异性螺旋体抗体,晚期梅毒时反应素又有可能会转阴,TRUST法不适用于一期梅毒早期、三期梅毒,对潜伏梅毒和神经梅毒也不敏感而导致假阴性结果。
5.3.2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
假阳性】若以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阴性而特异性抗体阳性为标准,来判断TP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假阳性是不科学的,这将导致部分早期梅毒或既往梅毒螺旋体感染者被漏诊。因为特异性抗体出现较早,其检测窗口期较非特异性抗体短,且即使患者经过充分治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有文献表明,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可发生于雅司病、品他病、地方性梅毒等其他螺旋体感染,也可能出现在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炎、弓形虫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的患者中。
⑴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
结果阳性时可明确诊断,可用于梅毒的特异性诊断。由于 TP-IgG 抗体在治愈后依然可以长时间存在,甚至终身为阳性,因此TPPA单独阳性只能说明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而不能判断梅毒活动与否,或处于恢复期,不能作为监测。
⑵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
假阳性】若以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阴性而特异性抗体阳性为标准,来判断TP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假阳性是不科学的,这将导致部分早期梅毒或既往梅毒螺旋体感染者被漏诊。因为特异性抗体出现较早,其检测窗口期较非特异性抗体短,且即使患者经过充分治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有文献表明,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可发生于雅司病、品他病、地方性梅毒等其他螺旋体感染,也可能出现在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炎、弓形虫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的患者中。
⑴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
结果阳性时可明确诊断,可用于梅毒的特异性诊断。由于 TP-IgG 抗体在治愈后依然可以长时间存在,甚至终身为阳性,因此TPPA单独阳性只能说明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而不能判断梅毒活动与否,或处于恢复期,不能作为监测。
⑵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
⑶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test,FTA-ABS)
⑷梅毒螺旋体快速检测试验(RT)
⑸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梅毒螺旋体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
ELISA 及CLIA对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目前作为梅毒螺旋感染筛查试验在临床广泛应用。其阳性反应只能说明正在感染或既往感染,不能作为梅毒疾病活动与否的判定,也不能作为治疗监测手段。
⑹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多种特异抗体,主要有IgM、IgG两类。lgM抗体持续时间短,在治疗后和疾病后期lgM反应减弱;lgG抗体在治愈后仍会存在,甚至可终生存在,但抗体浓度一般较低,不能预防再感染。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适用于人群的筛查、产前检查及健康体检等。
5.4 脑脊液检查
晚期梅毒患者,当出现神经症状,经过驱梅治疗无效,应做脑脊液检查。这一检查对神经梅毒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均有帮助。检查项目应包括:细胞计数、总蛋白测定、VDRL试验及胶体金试验。
5.5 组织病理
梅毒的基本病理变化如下:
a)血管内膜炎:特别是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与增生;
b)血管周围炎: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c)二期梅毒后期和三期梅毒常见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性浸润;
d)银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PCR检测可发现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病原体。
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组织病理变化又有所不同。
5.6 核酸扩增试验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通过特异引物和特定条件下的热循环反应,对皮损部位组织液、淋巴穿刺液及脑脊液等样品中的梅毒螺旋体进行核酸检测。
每一次检测需同时做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只有阳性对照扩增出预期的片段、阴性对照没有扩增出任何片段视为实验成立,可作出核酸检测阳性或阴性结果的判定。
6. 梅毒螺旋体(TP)生物学假阳性相关介绍:
6.1 TP生物学假阳性分类:
由梅毒螺旋体以外的其他生物性因子、疾病因素或生理因素引起的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抗体阳性反应,称为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按被检测抗体的种类可将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分为以下3种: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发生率约0.2-0.8%,占比最高),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概率较低),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抗体双重生物学假阳性(概率非常低),主要是由梅毒螺旋体以外的其他螺旋体感染所致。
6.2 TP生物学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和持续时长:
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与多种疾病和生理状态有关,根据其持续时间长度可进一步分为急性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假阳性结果持续时间≤6个月)和慢性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假阳性结果持续时间>6个月)。急性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主要见于疫苗免疫接种后、孕妇和多种传染性疾病(如麻疹、肝炎、水痘、疟疾等),通常为一过性,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慢性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常见于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肝炎、麻风等)和恶性肿瘤等,持续时间较长,这类疾病的身体损害较大。
6.3 TP生物学假阳性的判断和处理流程:
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判断的前提是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不是梅毒螺旋体感染,采取诊断性治疗、重采样复测、其他疾病排除、受检者和性伴随访等是发现梅毒螺旋体生物学假阳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