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草,必须具备铡草的工具铡刀。铡刀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有木制的刀床子,中间挖槽,长约1.2米左右,宽和高0.2米左右;凹进的两边处镶若干个铁牙子,以免刀刃吃木床的。铡刀是用上好的铸铁锻造的,刀片长度比刀床子长度稍短一些,宽度约0.2米左右,刀床子的一头和刀的前段用铁栓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活动的轴,刀的上端安装一个木头杷柄。

铡草一般有两人操作,一个人按铡刀,按铡刀者必须站着身弓着腰干活,且年轻力强,勇于吃苦者担任,必须掌握一手熟练的技巧,且被人们公认的种田好手才能胜任此项活计。喂草要蹲坐姿式,铡草的两个人必须配合默契,按铡者一按一抬,喂草者必须腿手合一,抬腿入草,一招一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否则,就会啃帮,还会伤人……一般情况下,喂草者为长者,什么时间磨刀,都由喂草者掌握。俗语说:寸草铡三刀,田里稻谷压弯了腰。铡草是项传统农活中的一种。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与其它农活相比较累些。

镢(锄头)

镢分为条镢、蛮镢和锄镢三种,其形状大同小异,都是铁镢头安装木把柄, 镢的铁头分为锄脑、腰与刃三个部位。脑部弧弯成半圆,弧弯下有上弧下方的铆孔,用以安装木把;铆孔下为镢腰,腰稍长;最下端为镢刃,刃部稍宽点。镢把长约三尺余,安于镢铆内,再加木楔打紧。条镢的镢头身长约七八寸、宽约二寸、厚约二三分,把长约三尺余。条镢使用较轻便,多用以小型翻地、挖柴、刨根和掘土等。

蛮镢(条锄),其形状与用途同于条镢,只是体形稍大些,较粗笨,故称蛮镢。蛮镢的使用量较大,强劳力使用得力顺手。锄镢,俗称耪镢(板锄),较条、蛮镢腰稍短,腰与刃较宽,镢的铆孔下两边有弧肩,略像锄,故称锄镢。主要用以除掉耕地边沿的杂草与耪砍柴火。此外还有小镢,体形同于且小于条镢,安短木把。其使用量很少,多为大人单手握把挖野小蒜和小孩使用。

锄分为秋锄与麦锄两种,秋锄的部件有锄板、锄项与木把。锄板略为边长约五寸的方形铁板,上部厚稍窄,下部薄稍宽;上边的中部有凸出的小锄裤,用以套装锄项,铆裤下两侧为弧肩,板面的中上部向内稍鼓凸,便于溜去锄动的虚土,刃部稍宽。锄项为略似侧倒“?”式的弯曲铁条,前为下弯并稍内倾的小直榫,套装于锄板上部的小锄裤内,加小铁片打紧固定;项后有筒形铁裤,安装长约四尺的圆木把。

月亮锄(俗称)略小于其它的锄,锄板的中上部有上弧形,因农作物的行距不同,上面窄柄筒方便漏去浮土,不致覆盖压坏作物;锄的板与锄脖相连结,安装长约四尺的圆木把。用以锄草。

对于农作物的间苗与锄草,属于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间苗要掌握好株距,行、株禾苗要错开位置,密度适中,便于通风。俗谚:“麦子个子低,株距要适密。”“玉米个子长,株距用尺量。”“豆子稀,豆间能卧鸡”。俗话说“锄下有三分水”,禾根围土,有利于发根壮苗。俗谚:“麦田无杂草,穗大颗粒饱。”“谷锄三,穗尺三。“棉花锄过三遍,花茧像个鸡蛋”。

斧头

斧头分为老斧、小斧、镢斧与偏斧四种 。老斧:俗称颓斧,构件有铁斧头和圆木把两部分。斧头全长约五寸,有斧脑、斧铆与斧刃三个部位,斧脑为边长各约一寸的正方形,中部有长方或圆形的斧铆,下部为长约一寸多、稍弧弯的斧刃;斧把为长约1米的硬圆木,套装于斧铆内。老斧主要用以双手握把劈大柴与砍伐树木。

小斧的体形与老斧完全相同,只是稍小较轻便,主要用以单手握把劈小柴。镢斧的用途同于老斧,只是斧铆相同于镢铆,故称镢斧。偏斧的形状基本同于小斧,只是斧的左侧为平面,单面磨刃,右重左轻,故称偏斧。主要为木匠用具,农家也有使用。

戽柜

去年在苗尖寨屋檐下看见了破旧的戽柜,我用手机将其拍了下来,现今村子里再也看不到这个"古董"了。这个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沿袭使用上千年的农具之一的戽柜。戽柜:也有人叫戽桶,是祖祖辈辈农民用它脱谷的工具。

据使料记载:“它长约176cm、宽约65cm、厚约3.5cm的柳木板做成的四方形、中间高约65cm,四角低约57cm,有底的敞口柜,戽底长135cm,宽132㎝、戽口长约176㎝,宽约171cm。每块木板的上端呈弧形(左右两边的正中有两个间距20㎝、直径4cm的孔,孔中穿根40cm长的粗绳索用于拖动)、四角略低,四角有八个把手方便任意方都可移动,四拐角用铁釟钉钉得很牢固。为在田间里拖动便利,戽柜底正中镶有并列相距约15cm,用结实木材做成的厚约7cm、高约8㎝、长约170㎝、呈弧形两头微翘的拖条,两头各超出柜底25cm。这两根拖条既是方便拖动又是戽柜竖立的橕脚。”

戽柜很是笨重,若要将其弄到田里,多是要两个人抬。我使用过它,总是两个人将其抬到田里。力气大的一个人也能扛,戽柜由于底部两根超出的橕脚,竖在地上呈前倾状,人背靠戽柜内底,两手叉开撑住戽柜上方两个拐角,待戽柜后端悬离地面时,人呈弓形前进,背的人多般只能看见脚前很窄的路面,扛戽柜的人只要盯着前面人的两只脚一直往前走就行。到达目的地只须慢慢将后端放低,待两根橕脚落地就能松肩了。两人抬就轻松多了。

戽柜弄到田里仰放好就能开始打稻。打稻的人双手从田里捋起稻把站在戽柜角上,将稻把竖起到右肩,再使劲往左边戽帮板上一摔,"轰"地一声,随即左手急速将稻把提起,被摔打下来的谷粒集中到戽角上。如此反复多次,直到稻把上谷粒被脱净,将草抛向一边,再去捋另一匍稻把。在烂泥田里打稻,戽柜最易陷入泥里,拖动非常吃力。

田里打稻也有规矩,前方两人先将戽柜前面的稻把打掉,戽柜后面两个人负责将各自一边的稻把打光。待前面和左右两边稻把打净后,前两人右手将超出戽柜拐角的榫头拎动一下,右手拉住拖动把手,后面一左一右两个人,左手搭扶在戽柜沿口上,右手拽住戽柜后拐榫头,两脚呈马步,前倾着身子,四人合力前拽后推,戽柜呼地一哧溜,直抵稻匍边、四人再又接着打稻。待各戽拐谷粒堆满时,各自就选草将净谷拢堆到中间,直到中间堆成小山状就歇住,净谷出戽装进稻箩里。将打净谷子的稻草锁成一个个站在田里晾晒。待四担箩装满后就可回家吃中饭了。庄稼人惜爱农具,临走时还不忘将戽柜竖起,上面搭几个稻草防晒。但有些珍惜戽柜的必须用老桐油剧上几遍,防止腐烂损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