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很多诗人都害怕贬谪南方。但是,却也有很多的诗人不得不经历如此。李白发配夜郎,韩愈发配岭南,白居易贬谪九江,宋朝的苏轼也是在惠州、儋州等地度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
古人为什么害怕北边南方?
一个解释就是,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一直到南宋经济中心才转移。本来北方生活活得比较舒服,一到南方尚未开化,穷困地区自然不招人待见。
第二是南方的气候以湿热为主。北方人是不太习惯于北方干冷气候了,而且古代丛林所带来的湿热很容易招致病患,甚至危及生命。这显然是这些柔弱的诗人们最为害怕的。
第三是因为诗人原本的生活圈子都在北方。被发配南方只能是一个人的孤独,这种生活难以为继。所以在他们的诗歌当中,时常表现出这样的惆怅。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这就唐诗是唐代韦承庆的《南中咏雁诗》,诗歌中一看到大雁,基本上就会明白,人所表达的多数都是思乡之情。因为大雁是候鸟,虽然南下越冬但是北方才是家。
一开始诗人就把自己的处境和大雁的处境做了比较。“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诗人被贬万里之外、以湿热天气为主的南方,而在这个春天春暖花开的时候,大雁正在朝北飞去,因为那里才是最适宜它们生长的地方。
后面的诗句是诗人的渴望。“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猴年马月我才能和你们一起回到北方。大雁去南方只不过是为了避寒,用不了多久就会回来。但是诗人了被贬到南方,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活着回来。
我们可以看得出诗人心中的那份苦涩和惆怅,更能体会他们的思乡之情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